2025年10月,遇见小面在获得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后,迅速更新港股招股书,向“中式面馆第一股”发起冲刺。据最新招股书显示,截至2025年上半年,遇见小面营收达7.03亿元,净利润4183.4万元,同比增长95.77%。
公司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133家迅速扩张至451家。光鲜增长数字背后,这家由三位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创立的面馆品牌,其港股IPO之路仍面临诸多潜在风险。
盈利可持续性风险:以价换量背后的增长隐患
遇见小面在财务数据上展现出积极的增长趋势,但深入分析其盈利模式,可持续性问题凸显。2022年至2024年,公司营收从4.18亿元增至11.54亿元,成功实现扭亏为盈。
然而,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。数据显示,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的36.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,降幅超过1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同店销售额在2024年同比下降4.2%,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880元降至12402元。主动降价并未带来翻座率的持续提升,反而导致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5.7%微降至2024年的5.3%。
遇见小面通过规模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利润率。2025年上半年,直营门店经营利润率提升至15.1%,主要得益于材料成本下降、人员精简和租金成本优化。然而,这种成本优化具有一次性特点,难以持续支撑长期盈利能力。
财务结构风险:高负债与流动性压力
遇见小面的财务结构存在明显隐患。截至2024年底,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9.86%,虽然较2022年的95.77%有所下降,但仍处于行业高位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公司的流动比率仅0.5倍,流动资产净值持续为负,2025年上半年达到-2.55亿元。截至2024年底,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万元,而短期借款达5000万元,另有受限制银行存款3132.4万元。
在财务承压的情况下,公司却在IPO前实施突击分红。2023年宣派股息1950万元,2025年3月再次派息1470万元,累计分红3420万元。这种上市前分配本已紧张的资金储备,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压力。
公司解释,流动负债增加主要由于动用流动资产为直营餐厅网络拓展提供资金,以及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部分租赁负债入账列作流动负债。
扩张与单店效益失衡:规模不经济的隐忧
遇见小面的增长故事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快速扩张上。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28年新增520-610家门店,相当于每2-3天就开设一家新店。但这种高速扩张背后,单店盈利能力却在下滑。
从门店布局来看,遇见小面存在明显的区域集中风险。作为一家起源于广州的企业,超过一半门店位于广东省,其中广州、深圳各自拥有约100家门店。
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经营利润率明显低于二线及以下城市。为寻求新增长点,遇见小面于2024年进军香港市场,一年内开设10家门店。2025年上半年,香港门店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050.57%,贡献整体增长的21.30%。
然而,海外市场拓展面临品牌知名度低、经营经验不足以及更高成本投入等挑战。特许经营模式的效益也不容乐观。2024年,特许经营店收入贡献仅13.2%,单店年收入154.9万元,仅为直营店的43%。
从市场环境看,餐饮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长期压力。2022年至2024年,遇见小面员工成本从1.09亿元增至2.65亿元。为控制成本,公司委聘大量外包员工,2024年外包员工达3678名,而正式雇员降至1443名。
截至2025年10月,遇见小面已有101家新店处于开业前的筹备中,新加坡首店预计于今年12月开业,公司有望迎来第一家海外门店。香港市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其异地复制的潜力,但海外经营的高成本与本地化挑战仍是未知数。
遇见小面的资本故事核心在于能否证明:规模扩张最终能够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,而非仅仅是“增收不增利”的规模假象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场关于“一碗小面”的资本盛宴,需要关注的不仅是门店数量,更是单店盈利模式的健康度与可持续性。
(注: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)
发表评论